扬州博物馆

+收藏:http://yzbwg.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扬州博物馆"蚕桑汉墓"考古展获省博物馆"形式设计奖"
2011-10-26    浏览(691)    作者:扬州博物馆    来源:扬州博物馆 官方网站

近日,第二届江苏省博物馆精品陈列展览评选揭晓,由扬州博物馆送评的“今月照古人——西湖镇蚕桑汉墓考古成果汇报展”,凭借营造汉代扬州特有地域文化特征、凸显汉代扬州的雄浑和厚重、气势恢弘的1:1棺椁模型,一举夺得形式设计奖。

汉代公主夫妇合葬墓首次出土金缕琉璃玉衣

据双博馆工作展教部副主任张历介绍,2007年8月26日至9月29日,扬州考古人员在维扬区西湖镇蚕桑砖瓦厂取土工地,发掘清理了一座2100年前的西汉土坑木椁夫妇合葬墓。该墓葬东西长9.5米,南北宽4.58米,是近10年来发现的墓葬规模最大的汉墓,其中许多器物在扬州市考古发掘中属新发现,甚至在全国也极为少见。

在35天的考古发掘中,该墓共清理出金器、玉器、铜器、铁器、漆器等精美文物942件(套)。当年9月27日,蚕桑汉墓正式开棺,北棺出土的一枚龟纽套印、一枚桥纽印,揭开了墓主人身份之谜。

经考古专家辨析,墓主姓董名汉,字子翁,是汉广陵国一位大臣。而在随后的南棺清理中,惊现由一两千片琉璃片串成的金缕琉璃玉衣,棺主身份一时引发各方猜想。当年年底,我市有关专家根据出土文物推测,南棺中安葬的是一位汉代公主,即一位诸侯王的女儿。北棺中的董汉则是她的夫君,有可能是诸侯王府中的禁卫军首领。

形式新颖:六部分展示,棺椁车马1:1复制

在社会各界的期盼下,2008年1月16日,为期两个月的“今月照古人——西湖镇蚕桑汉墓考古成果汇报展”在双博馆拉开序幕。100件精挑细选的文物精品,让参观者全面见识了汉代扬州的富庶和繁盛。

回顾当时的布展情况,张历介绍说,这次展览因为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主办方在942件(套)出土文物中挑选了100件精品,设外棺椁、前室、南侧厢、北侧厢、足厢、主棺6个展区,金缕琉璃匣、舆轿、金饼、铁剑玉饰、贴金银箔嵌宝铜镜、贴金箔漆奁,都是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布展中,主办方从内容、形式、宣传互动等方面全方位展示,力争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向观众展示发掘的具体步骤及发掘成果给人们带来的震撼感受。其中,结合文物和相关文献成果编写了展览文字大纲,设计制作了46块展板、吸塑字标题墙、仿汉代前言序厅、8幅吊幔、12组LOGO、一套视听影院、一组墓葬复原场景等相关展示手段,观众置身其中宛如进入考古现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陈展的棺椁车马是原物的1:1比例复制品。这一做法,开了扬州博物馆界办展先河,既让观众对汉代葬制、王侯贵族显赫身份有了直观的了解,也因形式创新,最终夺得此次省博物馆形式设计奖。”张历说。

布展过程:恒温恒湿光源设置处处精细

张历说,文物保存对温度和湿度要求很高,这两个条件不达标,很容易致使文物变形、开裂、霉变、锈蚀甚至损毁。“因此,展示出土文物灯光源要求为冷光,绝不能有紫外线和闪光灯出现,否则,布、绢、字画会发生质变,漆器上的纹路更会变淡,使文物价值大打折扣。”

张历说,布展中,工作人员适当运用当时的艺术元素加以渲染,营造汉代扬州特有地域文化特征,凸显汉代扬州的雄浑和厚重。在色彩和灯光的应用上,力求给观众一种神秘、深邃但又可触及的心理感悟,全面彰显展览“汉、墓、大、精”的总体艺术风格,透过墓葬考古能清楚地看到汉代扬州人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更能感受汉代“事死如生”的人生哲学。

展览与市民见面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展期也延长至4个多月,接待参观群众14.56万人次。

标签:扬州,博物馆
分享: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